2025年8月25日,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“AI 新知青-智护京韵-AI赋能边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计划行动实践团”(以下简称“实践团”)走进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,以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为纽带,将前沿AI技术与边疆幼儿教育深度融合,用科技力量为京族乡村稚童编织梦想,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。
当日上午,实践团在黄洪辉老师的带领下首先抵达万尾村京苗幼儿园。团队成员与幼儿园园长进行亲切交流,详细说明此次来访旨在为孩子们开设一堂趣味十足的AI图画课程,帮助乡村幼儿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。园长对实践团的公益行动表示热烈欢迎与全力支持,不仅主动提供园内小朋友的日常绘画作品,还协助团队了解孩子们的认知特点,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参考。实践团成员迅速投入备课工作,依托专业技术将孩子们的静态画作转化为生动鲜活的“会动的画”,用耐心与创意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。
下午三时,伴随着孩子们期待的欢呼声,实践团准时重返幼儿园。课程伊始,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笔下的太阳、小鱼、河流通过 AI 技术“活”了起来,活动室里瞬间充满惊喜的尖叫。随后,实践团创新采用AI京族少女数字人作为京族文化讲解载体,通过数字人亲切的语调与生动的动画演示,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可感可知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。
在“AI 筑梦”环节,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畅谈理想职业——“我想当医生”“我要做老师”“我想传承独弦琴”…… 每当有孩子说出心愿,团队便现场运用AI技术生成对应职业的形象照片。当看到自己身着职业服装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,孩子们兴奋地拍手跳跃,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。课程尾声,实践团成员温柔叮嘱孩子们:“要好好学习本领,将来用AI这样的现代科技,让京族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,让京族的文化永远闪亮。”活动最后,团队为每位小朋友拍摄照片,并现场生成专属AI卡通形象赠予孩子们,让这份独特的科技记忆伴随他们成长。
此次“AI 赋能边疆幼教”活动,既是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践行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育人宗旨的生动实践,也是科技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探索。活动中,AI 技术不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化作点亮孩子好奇心的火种、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——它让乡村幼儿首次触摸到科技的温度,在心中播下“科技兴国”的种子;更以年轻化、趣味化的方式激活京族文化的生命力,让民族文化的基因在新一代京族孩童心中悄然扎根。
未来,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“AI +非遗传承”“AI +直播助农”的实践路径,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带着专业知识走进边疆、服务基层,用科技的力量为少数民族乡村注入发展新活力,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,助力边疆地区绘就“文化繁荣、教育进步、乡村振兴”的美好画卷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