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6日,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“AI新知青-智护京韵- AI赋能边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计划行动实践团”(以下简称“实践团”),走进京族文化核心聚居地——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,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作为承载京族独弦琴、哈节等多项国家级非遗的“文化沃土”,万尾村是实践团探索“科技+非遗”融合路径的关键站点;团队将立足此地,以AI、AR、VR等技术为抓手,在学习传承京族民俗文化的同时,为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、边疆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上午,在指导教师黄洪辉带领下,实践团首先前往京族独弦琴传习基地,与独弦琴艺术国家级传承人苏春发大师交流学习。苏春发大师现场演奏独弦琴,并向队员传授弹奏技巧,从琴身持握到音符控制逐一指导。队员们反复练习,对独弦琴的演奏进行了初步的体验,同时运用AI技术对独弦琴演奏过程、技艺要点进行可视化记录,为非遗技艺建立数字 “活态档案”。
随后,实践团前往京族嘲剧培训班,聆听传承人苏维芳老先生讲解。苏老先生结合自身经历,介绍嘲剧的起源、剧目内涵、方言唱词特点及传承挑战。交流尾声,苏春发大师补充分享独弦琴与嘲剧的传承历程,提及当地政府、学校推动下,越来越多京族青少年参与非遗学习,缓解了“后继乏人”困境。活动最后,实践团与苏春发、苏维芳等传承人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。
下午,实践团首站抵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“京族哈节” 核心举办地 —— 万尾村哈亭。在村干部引导下,队员们参观哈亭建筑、祭祀器具与展板,村干部详细介绍哈节“迎神”“祭神”“唱哈”“送神”等仪式流程,以及配套的民俗表演活动。实践团现场采集素材,运用 AR、VR技术制作互动手册,扫描特定图案可观看哈节视频、沉浸式体验民俗,该形式获村干部认可。
之后,实践团前往东兴京族博物馆。馆内通过实物、场景复原、多媒体等方式,展示京族历史变迁、生产生活工具、服饰文化及民俗信仰。队员们结合上午实践经历交流感悟,深化了对京族文化的认知,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。
此次万尾村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既是青年学子接触非遗文化、理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 “行走课堂”,也是运用现代技术探索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实践尝试。未来,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将持续以“三下乡”为纽带,引导青年学子发挥专业优势,服务基层,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,助力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。








